日期:2025-11-05 12:22:10

近日,北京市劳模、正高级畜牧师吴桂琴在 2025 科普中国说丰收节专场活动带来演讲《破壳行动:中国蛋鸡的科技突围战》,分享了中国蛋鸡从依赖进口种源到实现自主培育的艰辛历程。
以下为吴桂琴的演讲节选:
下图的这只毛茸茸的小鸡,叫做“京粉 6 号”,别看它看起来普普通通,其实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——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自主培育的蛋鸡品种,具备中国特色、世界独有的基因优势,更是全球首个实现 700 天产 500 枚蛋的超高产蛋鸡。

你可能想不到,就是这只在我们掌上小小的一只鸡,背后藏着一段跨越 20 余年的奋斗史,而早餐盘中这枚非常普通的鸡蛋,正是一枚闪亮的勋章,见证了中国种源自主的破壳之路。
今天就让我们从这只小鸡说起,一起回顾这段关乎每个人“吃蛋自由”的中国蛋鸡科技突围史。
为何必须突破
“商业蛋鸡” 种源困境?
很多人可能都非常疑惑,农村里很多人都养鸡,为什么还要长期从国外引进“商业蛋鸡”呢?关键在于主要性能相差特别大。
家里养的鸡一般是“地方土鸡”,虽然鸡肉香、蛋味浓,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产蛋量极低——一年最多产 180 枚蛋,且受季节影响大。而商业蛋鸡是经科学选育的“专业产蛋选手”,年产蛋量能稳定在 330 枚以上,同时还具备耗料少、抗病性强等优势,能完美适配规模化养殖需求。可以说,没有这些 “高科技鸡”,就没有如今稳定、平价、充足的鸡蛋供应。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鸡蛋消费国,每年要消耗近 4000 亿枚鸡蛋,但在 2003 年前后, 80% 以上的商业蛋鸡种源都要依赖进口,产业风险显而易见。
而且,当时国内企业引种完全要看国际育种公司脸色,始终“没话语权”,具体表现为 “四不自由”:
数量不自由:对方想给多少就给多少,旺季时根本供不上货;
价格不自由:每批种鸡价格说涨就涨,国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;
时间不自由:引种周期长达半年,一旦对方延迟发货,养殖场就可能面临 “断档”;
技术不自由:国外对核心技术严防死守,进口种鸡血缘不纯,仅能用于扩繁,无法用于育种,国内企业花高价购买的 “祖代种鸡”,用途被严格限制。
这些处处受限的被动局面,让育种科研人员们意识到,没有自主种源,我们有再大的消费市场、再完善的销售渠道,都是“捧着金碗要饭吃”——一旦断供,全国鸡蛋价格可能暴涨,老百姓的“吃蛋自由”随时都会落空。
蛋鸡育种:
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攻坚
不少人以为“育种”就是“找好鸡下蛋孵化”,实则不然。蛋鸡育种是一场“与时间比赛的科学实验”,每一步都需攻克无数难关。
1.育种 “基本功”:
十年坚守,用指尖丈量百万枚鸡蛋
培育优质蛋鸡,首要任务是筛选“核心种鸡”。2008 年自主育种初期,缺乏自动化设备,科研人员只能扎根大山深处的核心场,与 3 万只种鸡“同吃同住”,每天手工记录每只鸡的产蛋数量、蛋重、蛋壳颜色,甚至体重、羽毛状态等数据,确保掌握种鸡的完整性能表现。
为了保证种鸡纯种无病原,每一家都要按“系谱”孵化,雏鸡出壳后立即检测禽白血病和鸡白痢病原,只要 1 只鸡检测呈阳性,同系谱种鸡便全部淘汰。
图片来源于吴桂琴PPT
曾有一次纯系出鸡时,百十号人在孵化厅连续奋战 20 多小时,完成记录、免疫、检测等工作,直至次日晨光初现,才将合格雏鸡送往育雏场。这样的坚守持续了 10 年,科研人员用指尖丈量几百万枚鸡蛋,用纸笔记录上百万组数据 —— 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,为后续育种筑牢了基础。
2.突破 “卡点”:
打破国外基因芯片垄断
2014 年,育种工作遇到 “天花板”:传统育种依赖 “表型选择”(即通过外观、产蛋量等外在表现选种),准确率低、周期长,培育一个品种需 10 年以上;而国际上已采用 “基因组育种技术”,通过基因芯片 “读取鸡的基因”,快速筛选出具备 “高产、抗病” 基因的个体,效率是传统方式的 3 倍以上。
但当时全球蛋鸡基因芯片被国外垄断,不仅检测成本高昂(每只鸡 1300 元,相当于 10 只鸡的养殖成本),且存在两大缺陷:一是国外芯片基于海兰、罗曼等国外鸡种设计,2/3 的 “基因位点” 不适配中国蛋鸡(中国蛋鸡经 20 多年独立选育,遗传背景、产蛋性能、环境适应性与国外品种差异显著);二是芯片需从国外预订,周期长达 3 个月,一旦遇到贸易摩擦,随时可能断货。
3.自主创新:
从 “凤芯壹号” 到 “液相芯片”
核心技术无法外购,科研团队决定自主攻关,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杨宁教授团队,在政府 “863” 计划和北京市项目支持下,分两步实现突破:
第一步:造自己的“基因体检表”。2017 年,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基因芯片“凤芯壹号”问世。它如同 “鸡的基因二维码”,上面包含了几万个与蛋鸡产蛋量、蛋品质、抗病力相关的基因位点,能精准 “扫描” 鸡的高产潜力与抗病能力。借助这款芯片,每只鸡的检测成本降至国外芯片的 1/6 以下,且完全适配中国蛋鸡品种。
图片来源于吴桂琴PPT
第二步:攻克生产环节依赖的难题。“凤芯壹号” 虽然实现了设计自主,但生产仍需依赖国外工厂。2018 年,国外厂商突然提价,要求“1万张起订”且每张涨价 35 元。针对这个变化,科研团队继续攻关,最终研发出 “液相芯片”,实现设计、生产、检测全环节自主可控,成本再降 42.6%,检测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15 天。
有了自主芯片,育种效率大幅提升:过去筛选 “高产鸡”,需等鸡产蛋一年才能根据产量判断;如今雏鸡刚出壳,采一滴血提取 DNA,通过基因芯片检测 30 天,就能判断其是否具备高产基因——科技让育种实现 “精准定位”。
图片来源于吴桂琴PPT
2019 年,京粉 6 号诞生,这标志着中国蛋鸡育种从“跟跑”“并跑”变成了“领跑”的跨越。这只鸡的成功,背后是我们用 20 年搭建的“自主育种体系”——这才是实现中国人“吃蛋自由”底气所在。
从 2009 年在人民大会堂发布的京红 1 号、京粉 1 号,到 2012 年的京粉 2 号,2016 年的京白 1 号,再到 2019 年的京粉 6 号,已培育 5 个京系蛋鸡、3 个沃德肉鸡品种,形成适配不同区域、满足不同需求的品种矩阵。截至 2024 年底,京系蛋鸡累计推广 78 亿只,占国内市场份额 60%,意味着中国人每吃 2 枚鸡蛋,至少有 1 枚来自京系列;2023 年,“京红 1 号”“沃德 188” 还出口至非洲坦桑尼亚,实现中国自主培育畜禽品种首次走出国门,完成从 “引进来” 到 “走出去” 的历史性突破。
中国蛋鸡的自主育种之路,是一场从追赶到引领的科技长征。
策划制作
演讲人丨吴桂琴 北京市劳模、正高级畜牧师
责编丨杨雅萍
审校丨徐来、张林林
天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